關於元宇宙的一二三

 


公司最近對於元宇宙很有興趣,想要把業務導入、成為在這個領域的先行者,也接觸了好幾間廠商。不過滿可惜的,這些決策階層高人們大概都沒看過A級玩家、攻殼機動隊這些近乎預言書型的影片(阿凡達名氣比較大,應該有,也符合年紀)。

在這兒分享個人對於公司企業要採用元宇宙應該要先思考的問題,您可拿來對上(或是對廠商說客),但後果自負。另外如果要有先備的了解,可以參考BBC的影片:

一、整體環境:

「元宇宙」需要依賴高速網路、高端的體驗設備(頭戴式裝置),才能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。以網路而言,各國網路基礎建設差異極大、而高端體驗設備而言仍所費不貲(VR Oculus Quest(319 usd),扣除少部分高端使用者,整體軟硬體在普及上仍需時間請教您評估這個時程大概需要多久?

註:台灣的元宇宙先行者,也是現在XR SPACE公司執行長周永明2021年11月接受專訪時表示:「但要使一般民眾都有感,究竟會是何時?周永明認為,至少要到2、3年後,民眾會先透過智慧型手機體驗,產生好奇心,這是普及的第一步;接著透過VR眼鏡獲得更沉浸的體驗;最後才走向AR眼鏡,讓「虛實並存」。

二、消費者端

現行平台多提供可不限載具的體驗,以吸引消費者進入。但「手機的初級體驗」與「VR載具體驗」的差距很大,「VR體驗」又涉及設備門檻、消費者體驗舒適性等問題
消費者選擇進入VR情境時,期待的體驗內容應該是感官開啟與立體化的環境。

但在消費者初級未使用「VR體驗載具」體驗「元宇宙」的雛型下,許多「展示」的體驗感可能仍留在平面、或是基礎的3D建模。這樣的體驗回饋為何?是更增加了好奇心,還是不過爾爾?

目前在各平台營運不同小宇宙的策展經驗上,是否有針對消費者使用不同載具的體驗回饋?

三、業者投入端

看投入成本和回報成效;成效指標就是資料(展覽)的被瀏覽次數、被瀏覽時間投資成本?

現階段業者要投入元宇宙內,應該會思考能在虛擬空間內展示給消費者怎樣的產品、提供怎樣的體驗,才能提高對於產品印象與產業的形象目前我們看到的類型,包括平面或立體的藝品展覽(藝術展)或商品展示,對於非屬前述有「可視覺化產品」體驗者,如一般服務提供者,有沒有進入元宇宙建模並能達有別於實體、一般網路聯繫所能達到的效益?

另若把元宇宙當作另一個網路的形式,那麼產品擺設的成效,可能仍會取決於瀏覽次與瀏覽時間(如網路的點擊數與工作階段)。目前在平台營運多個不同小宇宙的策展經驗上,是否有針對消費者使用時數的統計?以及是否有運用不同載具使用者(VR體驗載具與一般手機載具)的使用時數的統計?


留言